家,是支撐孩童成長的培養皿,然而走進現實世界中會發現,有的孩子在原生家庭遭遇暴力、性剝削、疏忽照顧等,為尋求安全,他們離開親生父母,從此不停流轉在不同的機構與家庭間。
為提供孩童一個安穩的照顧,台灣世界展望會承接縣市政府委託,開辦「家庭寄養服務」,讓受傷的孩童在回歸原生家庭或被收養前,能在寄養家庭中獲得全面性關懷,並幫助他們從創傷復原。
「展望會寄養中心的特質是,社工員視寄養家庭、政府為夥伴關係,我們信任彼此,並建立以孩子為中心的生命共同體。此外,我們還組織寄養家庭自助團體,因為最了解寄養家庭的就是寄養父母本身,讓他們建立一個可以互助的組織,分享建議、資源,甚至成為彼此的心靈支應,」展望會台北家庭寄養服務中心朱玉欣主任說。
如今,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家庭寄養服務走過30個年頭,社工員們在這30年歲月裡,培育出新手寄養家庭,也累積不少資深寄養家庭。然而,隨著高齡化、少子化,以及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被孩子綁住的生活型態,寄養家庭的申請人數逐年減少,寄養父母也邁向高齡化,主任憂心地表示:「現在最大的挑戰,是我們有一半以上的寄養家庭,寄養父母都超過60歲。」
當寄養家庭大缺血,需要安置的孩童卻從未減少過。根據展望會寄養中心統計,雙北平均每月有15-20名兒少等待安置,其中以0-6歲的嬰幼兒孩童為最多,安置原因以受虐待、疏忽、目睹暴力等不當對待為主。徐千舜督導表示,以她負責的新北市來說,一年大約有800名等待安置的孩童,其中只有三成進入寄養家庭體系,其餘七成則是在安置機構。寄養家庭不足的現況,也讓政府把寄養父母的退休年齡法規,從65歲改為年齡無上限。雖然寄養家庭的申請數日益減少,但社會上仍有一群人,願敞開「家」的空間,讓這些與他們毫無血緣關係、也未曾謀面的孩子走進來,用時間與心血,為他們創造安定的環境。